機器與人的關系,是人類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的誕生開始,綿延到今天的憂慮。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機器替代了人類的體力,紡織工人走向街頭,抗議自己安身立命的工作被紡織機器替代。
今天,隨著以人工智能、5G、復雜網絡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興起,不止是高速公路收銀員的崗位被ETC所替代,更多流程化、標準化的重復性工作,正在逐步被機器再一次替代。手機,具體說是手機應用程序(APP),是我們接入移動互聯網世界的入口。手機背后的網絡世界,對于每一個手機面前的我們,都是神秘的黑盒,它只接受你的指令,再給你反饋一個結果,貌似這小小的機器背后,是神秘的機器力量,是神奇的人工智能,是“神”一樣超人類智慧的體現。
然而,當你讀過《銷聲匿跡》之后,你才會了解這萬能的機器智能背后,是人類與軟件的協同工作。機器可以提供智能,但人類可以提供智慧。算法、數據和計算能力是人工智能的三大要素,也是人工智能強大的能力基礎,但這也是限制人工智能的最大瓶頸,我們需要把計算能力和人類的創造力和活力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完成,數字化工作。
2016年Alpha Go戰勝了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2017年戰勝了我國圍棋世界冠軍柯潔,引發了大眾的焦慮: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人?人工智能會不會戰勝人類?甚至,人工智能會不會毀滅人類?當你看完《銷聲匿跡》之后,就會有你自己的判斷。圍棋是一種確定規則游戲,但是人生和這個真實世界卻不是。“圍棋的制勝之道是在對弈過程中預測落子的遠期影響”,它是一種單一形式、確定的最優解。而我們的人生,或者這個真實世界的運行規則,是“情、理、法”,是不確定性,是次優解,是妥協和博弈。
人工智能對世界的淵博知識必須依靠人類補充。
當我們意識到“機器里的幽靈”,是千萬個像我們一樣的人類智能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去理解自動化的最后一英里悖論,“當技術工程師和企業試圖實現自動化生產時,他們也產生了一種需求,要求人類在一段不確定的時間介入”,進而完成“專家思維(expert thinking)”和“復雜溝通(complex communication)”工作,以便使服務能正常運轉。
這是一本難得的,把經濟學、計算機科學與商業邏輯融會貫通,進而解析一個我們長久以來困擾的問題:數字化工作的真正未來,到底是怎樣的。這段文字的留白之處,即是各位的思維,在這本書中的馳騁之地。
什么才是按需靈活就業背后的真實世界及應對之策?點擊視頻,獲得答案。
并非只有陽光和玫瑰
節選自《銷聲匿跡:數字化工作的真正未來》
按需工作本質上并不是糟糕的零工。當工人需求和市場需求達成一致且相互配合時,它可以轉變為更具實質性、更能令人滿意的東西。如果對按需工作不加審視,或把它隱藏在軟件背后,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快速增長的全球就業世界,那么按需工作就可能真的迅速轉變成幽靈工作。技術本身并不是很好的均衡器。按需工作有潛力成為每一個人的經濟機會,最明顯的證據是,全球仍有一半人口無法獲得這種工作。按需工作把沒有可靠網絡連接的人排除在外。如果所有國家都能跟上當前互聯網的發展速度,20年后全球互聯網的普及率將達到100%。在那些有網絡連接的國家中,大多數國家的網速非常慢,使用的設備已經過時。盡管印度的4G網絡和寬帶價格相對便宜,但我們采訪的許多工人在季風季節難以維持工作,因為暴雨和狂風經常導致停電。世界上達到工作年齡的成年人缺少做幽靈工作的全套設備,也沒有特定的雇主或政府機構負責改變這一現實。
另一項挑戰是,工人的日程安排和對生活的投入有太多變化,幽靈工作帕累托分布的“靈活性”意味著人們不共享工作地點、工作時間和職業身份這是組織工人利益的三個關鍵因素。最后,由于工人之間缺乏協調,不能維護自己勞動的價格,同時強勢的請求者負責給勞動定價,如此,愿意接受最低價格的工人“勝出”,這意味著請求者可以建立一個按需工人庫,吸納那些愿意以更低價格完成任務的工人,從而進一步降低了平臺上所有工人的工資。人們接受幽靈工作的負面影響,并不是因為幽靈工作的好處,而是因為計劃B就業的缺點。這也提醒我們,人們總是會找到方法讓他們的工作更有意義。
我們發現,像世界各地的工人一樣,從事按需幽靈工作的工人在接受一項任務時,心里想的不只是獲得報酬。在這個世界里,經濟壓力徹底剝奪了我們不計后果追逐夢想的野心,而考慮薪水之外的事情則讓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力量感、掌控感和自主性。而通過社會連接和同志情誼這種最常見的方法,人們使工作中的經濟需要變得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