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截至今年9月,我國已經成為全球開展人工智能相關臨床試驗數量最多的國家。今年新增48個人工智能相關臨床試驗,占全球27.3%。全球醫療人工智能市場的價值將從2018年的20億美元增長至2025年的36億美元,年增長率將達50%。
10月29日,愛思唯爾與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健康醫療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簡稱“報告”)顯示,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的研究與應用主要集中在疾病診斷、疾病治療、人群健康管理、管理與監管等四個方面,涵蓋疾病篩檢、疾病嚴重程度分類、輔助診斷、疾病預后預測、臨床決策支持和治療方案推薦等,研究和應用還有很大空間。
從研究的疾病譜分布來看,關注最多的為各類癌癥,以糖尿并中風和心血管病為代表的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和以癲癇、帕金森和癡呆為代表的神經系統相關疾玻
在健康醫學人工智能主題有關的研究領域中,中國的發文量和國際合作占比均居世界前列。在2015年-2019年間,全球有關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的研究文章發文量前五位依次為美國、中國、印度、英國、德國。中國的發文量從2015年的269篇增長至2019年的1819篇,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6.6%。
從研究機構來看,截至2020年,全球從事過人工智能相關臨床試驗的研究機構為126所,其中中國的有27所。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臨床試驗發起量最多的研究機構也在中國,為中山大學(20例),其次為山東大學(14例)。
不過,中國機構中絕大部分為大學/醫院類機構,占比為88.9%,企業類機構僅占11.1%,而美國企業類機構占比達40%。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爾丹在解讀《報告》時指出,中國企業的參與度有待加強。
《報告》指出,盡管中國已成為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科學研究與臨床試驗的最主要貢獻者之一,在學術影響力和技術轉化方面仍有待提高。
校對 李世輝